首先要提到的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优配网,就是一些军迷的盲目自大。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专业术语在武器装备上出现,就误以为我们在军事技术上“遥遥领先”。虽然这些名词可能会让一些人激动不已,但如果真的到了实战,单纯的自信可能会让我们吃大亏。
最近有个词汇让不少军迷兴奋不已,那就是“三坐标氮化镓米波相控阵雷达”。这个术语的出现,让一些人误以为我们在雷达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际上,早在2016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制的米波三坐标雷达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但在这里,我们得泼一盆冷水。这个奖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它的含金量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评出了120个二等奖,而其中许多奖项的领域和我们熟知的尖端科技相比,难免让人感到些许失望。比如,4G通讯技术(TD-LTE)获得了特等奖,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项目和前置8档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也获得了一等奖。甚至连《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都在二等奖名单中。因此,这个奖项并不意味着获奖者在全球科研领域中独占鳌头,更多的是对某一行业进步的肯定。毕竟,我们的国土辽阔,行业繁多,国家科技进步奖更多的是对“某领域达标”的表彰,而非“世界领先”的认证。
展开剩余83%相比之下,2023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自然科学二等奖,颁发给了“空间机动目标雷达认知成像与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在雷达领域的影响力和含金量要更高一些。
这些背景信息也许有些不为人所关心,但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国产技术,避免对某些技术过于盲目崇拜。那么,接下来我们便进入真正的技术讨论部分。
从客观的角度看,米波雷达并不算是一个先进的技术。米波的波长大约在1米左右,频率介于几十到几百MHz之间,这一波段在冷战初期就被广泛应用。米波雷达的优势非常明确:长波长、强衍射能力,使其具有很好的抗遮蔽能力,不容易被隐身战机避开。然而,米波雷达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分辨率较低、设备庞大、抗干扰能力差、角度测量不精确。
我们来看下图优配网,这是一种典型的早期米波雷达,配备了“八木-宇田”天线阵列。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这类天线其实在某个时期非常普遍。记得在有线电视普及之前,很多家庭在屋顶上安装的天线,基本就是这种类型,接收的是VHF(甚高频)无线电信号。
这种天线的设计简单,但工作原理有效,能够提高信号的强度和方向性。在二战末期到冷战中期,米波雷达正是凭借其简单、轻便的结构,以及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而得到广泛使用。无论是苏联的“П-12”、中国仿制的“602”和“603”雷达,还是美制的SCR系列,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
米波雷达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抗遮蔽能力。由于其波长较长,能够绕过障碍物,因此即便在复杂的地形和低空飞行的环境中,它依然能有效地进行探测。特别是二战期间,随着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出现,“低空突防”逐渐成为一种空袭主流战术,米波雷达在这种战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米波雷达的精度并不高。以苏联的П-12为例,其距离精度大约在1到5公里之间,方向角的精度则很难超过3度。因此,米波雷达主要用于早期预警和警戒探测,并且通常与探照灯配合使用,用来大致确定目标的方位,再用探照灯进行精确确认。
那么,为什么米波雷达精度差呢?这与当时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雷达的角分辨率取决于波长与天线孔径的比例,而米波雷达的波长较长,因此需要非常大的天线来提高分辨率。与此同时,米波雷达的频率较低,带宽有限,脉冲宽度较长,因此无法准确区分细小的距离差异,这也导致了它的精度较低。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米波雷达逐渐被分辨率更高的厘米波和毫米波雷达所取代。到了80-90年代,米波雷达已经成为落后的装备,高频雷达系统(如S波段和X波段雷达)成为主力,尤其是在海军舰载和空中预警系统中。
然而,隐身飞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隐身飞机通过独特的设计能够反射雷达波,使其难以被常规雷达捕捉。而米波雷达由于波长较长,能够绕过隐身飞机的“隐形”设计,因此具备一定的探测能力。
虽然米波雷达的探测能力更强,但它的精度问题依然存在。即便它能探测到隐身飞机,若不解决自身的技术缺陷,依然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米波雷达逐渐采用了相控阵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对发射单元信号的相位进行控制,改变波束的方向,从而提升探测范围和效率。虽然相控阵技术解决了“指向”问题,但仍然无法根本改善米波雷达的精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米波雷达引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例如,通过在雷达波的发射中加入特定频率抖动,延长脉冲发射时间,从而显著提高精度。通过对回波信号的分析,雷达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目标,甚至能够提供目标的速度信息。
此外,随着多路信号的叠加,米波雷达也可以将目标的方位角、俯仰角和距离转化为“三坐标”信息,这使得雷达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精确跟踪多个目标。
不过,米波雷达并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在积极研发类似的技术。比如俄罗斯的59N6-TE Opponent-GE、美国的AN/TPS-80、以色列的EL/M-2090、日本的J/FPS-7等雷达系统,都是同类产品。
所以,在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提醒仍然是:别盲目自大!尽管我们在技术上有进步,但也要清晰认识到这些进步还存在很多挑战和局限性。
发布于:天津市盈透股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